心理模型的若干討論 -網上推廣 |
|
當你踩下汽車中的制動踏板進行剎車的時候,可能心理想象的畫面是把一個杠桿和輪子摩擦來減速。而實際上,卻包括了液壓缸、油管,以及壓擠多盤的金屬墊板等一系列看不到的零件產生了關系。這里的“心理預想”就是我們說的“心理模型”,踏板就是“表現模型”,而實際看不到的那部分則屬于“技術模型”。踩剎車的過程中我們在想象中簡化了一切。 首先看看三者的大致區別: 那么,我們的工作中哪些可以用心理模型做參考?結論是,我們要以用戶是否理解為衡量標準。設計與心理預期越一致,用戶則越能夠快速理解和操作。 這樣的措辭不利于想象三者之間的大小
打開個人Qzone的“自定義”(如上圖),我們可以看到“寬屏”、“全屏”、“小窩”三種版式布局,從字面上很不容易理解。我是QQ空間的熟手用戶,盡管常常操作空間,可還是經常把“寬版”和“全屏”給搞混了,因為心理預期是“全”的表達應該比“寬”更大一些。主要是詞語的含義不好猜,還不如類似于 “大”、“中”、“小”這樣清晰、直接的措辭表達一目了然。
如上圖,點擊QQ空間中,“個人中心”、“信息中心”、“權限管理”彼此是什么關系?如上圖,其實“個人中心”應該叫作“信息中心”,因為盡管很多應用都與“我個人”產生了聯系,但這里不是僅僅有“個人”的內容了,很多好友的相關信息也在這里展現。而“權限設置”的位置放在“應用列表”下也不合適,因為“權限設置”不是對“應用列表”的管理,應該與“應用列表”屬于同一級別,是對整個空間的訪問權限、留言權限等的“管理”。 到達位置不一致讓人無法猜測
如上面兩圖所示,QQ空間的應用中,由于頭像默認習慣是跳轉去對方的空間,而在“好友買賣”中,卻是在本人空間這里看到好友的信息。“買賣好友”、 “停車位”、“禮物”頭像去哪也不一致。同一個空間里,一會兒在本人這里查看,一會兒新打開別人的空間查看,這樣的產品設計著實讓人很難猜。用戶容易在這個場所產生疑惑:點擊“昵稱”和“頭像”是應該去別人的空間看詳情,還是在我自己的空間里就能看到當前的應用?
|
- Mar 28 Wed 2012 12:09
心理模型的若干討論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