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問題,我是這么想的… -網上推廣


  Junchen就連岳為松鼠會寫書序的事情,說出了他博客上設計類文章越來越少的原因。和我猜測的一樣,他認為“不做別說”、“看到的產品爛,并不代表是設計爛”。對于他的想法,我贊同。對于他的做法,我不贊同。

  他的想法我可以說是深有體會,曾經一度緩慢更新博客也是因為這種想法,也是因為很多人說“你文章的語氣我不喜歡,討厭你總是指手劃腳。討厭你傲慢!”。后來因為三個原因讓我繼續保持自己對待設計的態度:

  1、幾乎所有說我“傲慢”的人,見了我后都說“你對待設計很‘軸’,其他的很‘隨便’”。我發現自己別不是那么讓人討厭。
  6 年多前,我對自己說“堅持6年作一件事情:設計。如果還不上道,再改行”。6年后我覺得自己似乎上道了,于是對自己說“要真的在一個領域有成就,就得‘偏 執’、就得‘軸’”。那就繼續“傲慢”下去,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在作什么。(當然,其實我可以在寫設計評論的時候委婉些,但我只能盡量。在這一點上,我沒有以用戶 為中心。因為擔心委屈了自己,堅持不了“終身blogging”)

  2、一個產品設計出來,爛就是爛。不管背后有多少不能克服的原因,我們不應該回避這個事實結果。
  至少,作為一個產品設計者,對待自己的產品,我從來不會忌諱且非常歡迎批評(當然,別人身攻擊)。我認為,所有產品設計者都應該是這種態度。(不管你的老板是不是,至少你應該是)有批評的時候,我會很重視,也可能會向批評者解釋,但一定不是找原因,而是找解決辦法。

  我們很需要kimi這種blogger,作為阿里巴巴的員工,他卻經常在自己的blog上公開說出阿里巴巴產品的不足,我個人很支持這種做法。“kimi來找茬”是我最喜歡的產品設計博文。對于我所參與設計的產品,歡迎所有人像kimi一樣來批評,甚至更嚴厲的批評。只要你言之有物,只要不人身攻擊。
(我打算弄一部分費用,在年終的時候,專門給認真批評過我的產品的人送點小禮物。我會在產品的界面上弄專門的意見反饋并把設計師的名字寫出來,歡迎所有用戶提意見)

  就算是一些“已知問題”,更應該需要這種批評。批評越多,問題才越會被重視,改進的速度才會越快。比如,這個登錄的驗證碼,我相信如果沒有大家不斷的批評(有些是罵),可能今天還沒去掉。

  作互聯網,開放心態、吸收批評才能進步。沒有一個開放的心態,靠自己解決的問題、避諱錯誤,只會越錯越遠。
比如,前幾天在面試中,我就從一個應聘者的批評里吸收到了一個好設計:我們在等待用戶手機驗證的頁面上,提供了“修改手機號碼”的便捷操作;卻沒有在等待郵箱驗證的頁面上,提供“修改郵件地址”的便捷 操作。(因為,用戶可能會隨便輸入一個郵箱,一旦發現要驗證,就直接走掉。這個時候提供修改的操作,應該可以減少流失率)

  (題外話:同樣的角度,我主張對ZF不停的質疑。就算沒錯,質疑也會使其進步。)

  3、討論、發言,使人進步。
  我發現,最近三年來,我在設計上最大的進步是在作“產品設計培訓”的時候,是在參與書友會討論的時候。我發現,我在給別人“上課”的時候,把自己給說“明白”了;我發現,我在和別人爭論的時候,把自己給爭“明白”了;我發現,我在說服別人的時候,往往是把自己的不堅定給說服了。 因為,只有在表達的時候,才是最要求自己“嚴謹”的,才是把問題思考到最深入的時候。

  當然,UCD是一種思想,一種方法論。我們要傳播的也是這種思想和方法,而非設計結果。 在很多討論中,更應該詳細闡述自己的思考過程,說明自己判斷的角度,而非結論。 如Junchen所言:我們不能以UCD的名義,把弱勢者技術性擊倒。
  最近,支付寶需要大量引進產品設計人員,被我面試的同學會發現我根本不關注他們的簡歷,也并不關注他們答題的結果,面試過程就是他們在向我闡述其設計方案的過程。可以說,我只關注他們在設計過程中的想法,思考的方法,以及看問題的角度。結果如何,只有真正深入其中的人才知道。正確如否,只有用戶才知道。

  優秀的科學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“這個問題,我不知道”。優秀的設計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應該是“這個問題,我是這么想的… ”

  共勉。

  以上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。

  原文:http://uicom.net/blog/?p=804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agepe 的頭像
    pagepe

    pagepe的部落格

    page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