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細節設計之美:擴大可操作區域 -網上推廣


從 Google 的一個細節說起:



整個虛線框都是“Next”的可點擊區域。看似不經意,卻直接提升了細節的可用性。其它頁碼也巧妙地和上面的字母 o 一起組成可點擊區域。與百度和 Bing 的翻頁相比,Google 優勝。

再來看 Twitter 的注冊頁面:



很大很舒服。到了這個頁面,瞎逛都會忍不住去填寫填寫。提示文字也恰到好處,能提供幫助,不惱人。

我喜歡 Google. 來看下 Google Docs 中的顏色選擇:



和其它富文本編輯器相比,Google 的顏色小框框大了不少。對比 FCKEditor 的:



再來看一個看起來很美的設計,TinyMCE 的顏色選擇:



注意 A 旁邊的下拉小箭頭:只有點擊到小箭頭時,才能打開顏色選取框。點擊在 A 上時,是取當前色進行設置。這是跟微軟學的:



從功能上講,微軟的處理方式很強大。作為客戶端軟件的 Office, 按鈕相對較大,重復使用同一顏色的頻率也較高,這樣設計無可厚非。但作為 Web 上的富文本編輯器,個人覺得沒必要如此設計。這會讓小箭頭的可操作區域很少,影響可用性。

再提一個按鈕過小的極品例子,YUI 的編輯器:



用鼠標改變字體大小,必須點擊到上下箭頭上,這讓我這個“高級用戶”都很難操作成功。曾經將 YUI 的編輯器應用在淘寶上,結果這個細節,讓用戶非常惱火。最后修改成下拉框才好些。

再說說翻頁。記得 Twitter 之前就一個大大的“More”按鈕(文案可能有出入,之前沒截圖,遺憾),非常好用。現在則干脆采用了自動加載,當用戶的滾動條拉到一定程度時,自動加載下一頁的內容。

在 Firefox 下,對于自動翻頁,有一個非常好用的擴展:AutoPager. 自從裝上它,我很少很少需要去點擊翻頁了。(懶人創造世界哪,最喜歡這種讓人變懶的小工具)

剛又瞎逛了一圈,再給幾個例子:



上圖是新版 Yahoo 首頁的注冊鏈接。注意“New here?”, 閑著也是閑著,不如放進鏈接里,擴大可點擊區域。

 

上圖是最近剛上線測試的“我的淘寶”。注意“已買到的寶貝”左邊的小箭頭,可點擊區域很小。個人覺得這些收縮小按鈕,都屬于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上基本無用的雞肋設計。

最后,很想和各位朋友討論一個問題:

Twitter 的自動加載,Firefox 自動加載下一頁的 AutoPager 擴展,這種交互方式,究竟好不好?適用于哪些場景?
比如淘寶的搜索結果頁面,如果采用自動加載,會帶來哪些弊端?

對于 Twitter 的自動加載,我有一個想法是,保留“More”按鈕,同時在用戶滾動滾動條時,預加載下一頁的內容,但僅當用戶點擊“More”時,才將加載好的下一頁內容顯示出來。

應用在淘寶上的話,也可以讓搜索結果頁僅保留一個“下一頁”按鈕。當用戶滾動時,預加載內容;當用戶點擊“下一頁”時,則立刻展現。這樣,可以做到動態更新廣告,能減少用戶等待頁面加載的時間,同時能盡可能的避免無謂的加載。

不知道大家怎么看?說說你的想法,歡迎討論。

原文:http://lifesinger.org/blog/2009/07/minor-beauty/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agepe 的頭像
    pagepe

    pagepe的部落格

    page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