軟件與網站設計的區別 -網上推廣
還有種片面的觀點認為,做網站設計與平面差不多,比如老羅發布的這則招聘中提到:年薪十萬招擅長做下列網站設計風格的平面設計師一名。 在專業角度,網站設計與平面設計是兩套截然不同的路數。比如很多藝術出身的設計師做網站時會發現,設計出來的作品總是被研發工程師否定,這個不能做,那個不好做。要想抹平這中間的隔閡,視覺設計師至少需要懂互聯網,懂網站界面原理。 軟件設計 傳統軟件設計包括系統分析、需求分析、模快劃分等,產出主要是軟件流程圖和文檔。要求系統分析員、高級程序員,或者軟件架構師參與完成,要求參入人員水平較高。而編程就是依據設計結果,用選定語言來編碼,一般熟悉選定語言的初級、中級程序員就可以勝任。 也就是說,最早設計軟件全部是有設計能力的工程師勝任,已經涵蓋了《用戶體驗的要素》觀點中的戰略層、范圍層、結構層、框架層。他們唯一解決不了表現層,就是被俗稱為“美工”需要完成的視覺設計工作,這也充分說明了不是只有設計師才能做“設計”。 只不過既有編碼功底,又能充分考慮用戶感受的工程師實在太少,絕大部分工程師做出來的東西都帶有明顯的機器色彩,不符合用戶心智模型。少數高瞻遠矚的工程師意識到這問題,并深入總結成了門學問。比如Alan Cooper就是這類人群的典型,既是有十幾年編程經驗的Visual Basic之父,又贏得了(軟件)交互設計之父的稱號。 在往后的發展中,設計與工程開始逐漸分離,因為他們的目標有沖突,比如Cooper給交互設計師的第一條建議就是“停止編程”。各類軟件公司紛紛組建設計部門,期望提升自己產品的用戶體驗。此后,廣義上的設計概念才開始逐漸深入到“結構層、框架層”。 期間還有個小插曲,GUI概念風靡大江南北,全稱叫做Graphical User Interface。小到按鈕風格大到模塊樣式,都能得到設計師的精心雕琢,以及所在公司的熱烈追捧。但是體系決定了他們的價值只能觸及到“表現層”,和少數“框架層”里的界面設計。所以雖然軟件界面設計師奔走相告“我們不是美工!”但還是無法避免弱勢群體的現實。 網站設計 最早都叫網頁設計,顧名思義就是設計一個個頁面。最早的網頁設計師與軟件“美工”職能完全相同,就是想辦法讓頁面好看起來。甚至在軟件GUI最流行的時候,還有不少帶有明顯GUI風格的頁面作品出現在論壇,因為某些客戶會想當然認為GUI與做網頁差不多。 與早期軟件設計對應的職位叫網站策劃,基本是由一幫資深網民、或者在傳統行業應用比較有積累的資深人士擔當。早期網站策劃都有個顯著特點,對設計、工程的認識相當欠缺。團隊之內存在了設計師、工程師之外的第三類人,做出來東西的質量可想而知。 實際上網站設計全面繼承了軟件設計的思想和知識體系,然后再結合互聯網技術重構創新。技術體系的差別很小,但側重點差異很大。做慣了C/S架構產品的工程師,在做B/S架構產品時,總會碰到些奇奇怪怪的問題: 1、兼容性如何解決? 2、搜索引擎友好如何解決? 3、可訪問性效率問題如何解決? 4、可訪問性退路問題如何解決? 5、可發現性的導航結構如何部署? 6、結構、表現、行為分層結構如何部署? 7、服務器端策略如何部署? 問題被深入剖析以后,完全可以探索出整套但又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。除了既有W3C標準的標記語言和樣式表,還有更適合互聯網產品“快速產出、快速迭代”的敏捷方法。隨著軟件產品在滿足用戶需求角度弊端的凸顯,開始逐漸走下坡路,被互聯網產品所代替。于是大批曾經的軟件界面設計師、軟件產品設計師開始轉型做互聯網產品。 緊接著讓廣大設計師困惑的問題叫頁面制作,去年在從網頁設計開始中總結過“設計網站的同志背景主要有兩種:學計算機、學藝術。基本上會寫代碼的不懂設計,會設計的不懂代碼,這個格局似乎到今天還沒變。”那么web頁面誰來制作?視覺設計師說不會,研發工程師說不懂。臨時抱佛腳雖然能拼湊出來,但四不像不說,而且效率低下、極其脆弱。 在技術斷層十分緊迫的情況下,首先得到重視的是前端開發。傳統軟件界面設計只要完成視覺設計,在軟件里就能很好的表現出來。而給網站做好視覺設計稿之后,研發工程師根本沒法動手,網站的載體是web頁面,這是做網站界面設計與軟件界面設計的根本區別。 產品設計時代 先對兩個概念做個簡單對比。相同點,傳統軟件界面設計是做界面美化,傳統網站頁面設計是做頁面美化;不同點,傳統“軟件設計”出身比較正統,傳統“網站設計”出身比較山寨。 進入產品時代,軟件設計、網站設計都不約而同的對“設計”概念有廣義上的提升。包括對各類專業技術的“引用”和學術名詞的“再創造”。設計在贏得了足夠眼球的同時,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足夠的混亂。其實任何方案的橫向規劃都可以理解成“設計”,任何方案的縱向探索都可以理解成“研究”,說法問題而已。 經過之前兩個階段發展的不斷成熟,尤其在客戶端技術迅猛發展的前提下,技術架構的C/S與B/S無法絕對分開。也就是說,不管傳統的網站設計還是軟件設計,往產品設計方向都能保證比較好的可持續性發展。另外長遠來看,不管做soft-based的產品設計師,還是做web-based的產品設計師。多交叉了解各自領域知識框架,以后的路子會越走越寬。 好多朋友都感嘆公司找不到能干活的人,我分析主要原因有四點: 1、互聯網產品的潛力曾被低估,從業者缺乏利益驅使的學習動力; 2、網民素質偏低,“用戶”低要求的引導,導致從業者的設計嚴重同質化; 3、沒有被市場認可,國內信息技術的游戲、軟件、互聯網公司,最不掙錢的是互聯網; 4、互聯網客戶端技術發展過快,新技術跟蹤深造的難度大、成本高。 ? 一葉千鳥(轉載請留原文鏈接,)
原文:http://blog.rexsong.com/?p=6025
page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(0) 人氣( 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