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瓣的“推薦”與“評分”的相互傷害 -網上推廣


今天開會的時候,討論到了豆瓣的推薦,觀察了一下豆瓣中的我個人的數據,無意中發現,我關注的人,推薦書影音的很少,推薦小組話題、日記、站外鏈接,也就是文章類卻非常多。問了幾個朋友,他們的友鄰推薦的現狀也是如此。

這勾起我的好奇心,為什么這個書影音為基礎服務的網站,反倒沒什么人推薦數據庫項目呢?

回想豆瓣最初其實是沒有“推薦”這個按鈕的,以前對數據庫項目只能打分,是大張旗鼓SNS化以后,才加了全站通用的“推薦”按鈕。目的也是很明顯,豆瓣定位是一個發現的未知的有意思的東西的地方,好友給你的推薦權重很高。遂把原來評論的“有用”“沒用”按鈕,也改成了“推薦”、“我不喜歡”。

 

在douban.net還能看到對評論打分的最初設計。

 

douban目前文章中的推薦設計

這么推斷一下就不奇怪了,“推薦”取代了“有用”,用戶看到好文章的時候,除了”推薦”,別無選擇。

 

同時出現的兩個推薦

但是書影音中的”推薦”并沒有取代打分,目前是兩者并存。評分表示你推薦的程度,而另一個“推薦”按鈕則是單純的推薦,兩者功能基本一樣,同樣會出現在自己的動態中。

功能一樣,情感上呢?從打分時的還行、推薦、力薦提示語來看,用戶使用二者的情感也基本一致,并不是在情感上把“收藏”和“推薦”拆分開來。

那么這個就有問題了,問題在于做一件事有兩種方法,用戶需要面臨選擇。選擇的結果如何呢?果然還是先入為主的評分占了上風。同時在動態中接受資訊的人也有了兩個選擇,來自評分或是來自“推薦”按鈕的信息。這兩個功能,不會共同繁榮,只會互相傷害,因為選擇一直是高效的敵人。

如果覺得這無傷大雅,那么你對豆瓣的線上活動是怎么看的?豆瓣線上活動的火爆肯定是這個產品的設計人也未曾料到的,否則也不會之后才搞出來一個線上活動的導航。但是一些標題看著非常眼熟:

按截圖猜電影(歐美篇)
●街搭● 連衣裙 篇 ????
我為帽狂曬帽子
來測測你的腦齡吧!

這些標題跟小組里的話題有什么區別?這些線上活動的參加人數,少則幾百人,多則數千人,一個熱門的小組成員數數千人也不錯了,為什么豆瓣會員如此熱衷于把這些內容發布于線上活動,而不是小組話題?

線上活動更容易被展示,更快的被傳播,我覺得這是最核心的原因。活動可以出現在動態中,話題不行。
線上活動更個性化。線上活動可以傳logo圖,有自己的影集,話題不行。
線上活動更以人為中心,參加者人人都有露次臉的機會。很多時候參加線上活動就是為了表個態,這個輕量級的動作比回復更簡單,發布活動的人看著也覺得更熱鬧。話題不行。
這么看來,很多原本要發布在群組的話題變成了所謂的活動就很自然了。用戶創造內容的時候,特別是低端用戶創造腦殘內容時,自然更傾向于更好傳播、更個性的產品。用戶爽了,可網站運營者呢?

首先,線上活動這個東西傷害了興趣小組,用戶想要發布探討性內容時,有了兩個選擇,很多原本屬于小組這個產品的內容流失了。而且線上活動不易沉淀精華,這很有可能造成優秀內容流失為一時熱鬧的產物。

其次,線上活動這個東西傷害了原本的同城活動。同城活動本來就是個線下的東西,線上只起號召和回顧作用。線上活動大大沖淡了這種感覺,初次了解同城的用戶,可能會感覺豆瓣的同城是一個到處充斥腦殘內容的扯淡場所。

再次,線上活動的迅速傳播能力,讓它污染了很多高端用戶的眼睛。這對他們肯定是有殺傷力的。

一事不兩做,謝謝豆瓣提供素材。

原文:http://www.overpaper.com/?p=16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agepe 的頭像
    pagepe

    pagepe的部落格

    page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