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互設計師修煉之“變色龍” -網上推廣 |
|
周五要寫周報。周報要寫“問題及建議”。有時沒有問題和建議的時候,會寫一些心得總結。 所以,往往寫了周報后,就會激發我寫blog的想法,因為有些“心得體會”不能開個頭,開個頭就想扯完。 本周的心得體會是——做交互設計師,要做變色龍。在項目的不同階段,要有不同的“形象”。 玄妙了些? 我基本上比較討論概念化的文章。但是沒辦法, 記得以前有人說過說交互設計師要“多語言”,和產品經理能夠以商業的語言對話,一轉身和前端就能談上java script,然后還能和開發對上幾句“技術實現性”,總之,要知道他們說什么,難點在哪里,為什么做不到…… 其實我很認同,但是我只能努力,因為今天我去找前端讓他解決一個問題時,他改了個詞就好了我懵懵懂懂聽他講解給我聽還是似懂非懂。 那,同樣的,做變色龍,也是這個道理。 我之前是做產品策劃的。讓互聯網的產品從無到有,老板大腦里一個很隨機的想法,口頭傳達給你,經過探詢、討論、需求整理,與技術部討論解決方案后形成一份規劃方案,基本上就是一些“我們為什么要做這個東東”,“誰已經做了這個東東”,我們相比他們有什么優勢,有什么弱勢,如何規避,我們需要哪些功能點,分別是什么……需要多少的開發人日之類的——和現在的PRD類似了。 所以,當時的想法,基本上還是宏觀的。然后我做了交互設計師后,發現我宏觀不起來了。因為有產品經理去做宏觀的事情,他們做規劃,做協調做溝通,甚至做基本的概念設計。 有個別的項目到輪到交互設計師出場的時候,大局已定,交互設計師需要去執行——一開始就是細節。 所以,交互設計師容易一開始就陷入到細節里,跳都跳不出來。 經過一些爭取,有些項目開始改進了協作流程,交互設計師能夠從一些開始就參與了,產品經理開始寫FBRD的時候,交互設計師也開始做線框圖了。這樣,大局里還或多或少有一些交互參與的影響,交互設計師不但能夠更好理解需求的來源,以及問題和限制,還能夠從設計師的角度給予一些建議。 但是,可惜的是,有時候我們已經習慣了對細節的設計中,糾結到細節里的影響有了后遺癥,即使前期參與,也發現在聽著需求分析時,大腦里都是各種彈出面板和浮出層……已經開始在做“交互”了。 去年的時候,我剛從產品策劃過渡到交互的時候,我有點迷茫,覺得我考慮不到太細的交互層。 而經過幾個項目的歷練,我又發現我不由自主“細節”起來了,忽視了宏觀。 (待續) 原文:http://heidixie.blog.sohu.com/119871995.html |
- Nov 22 Thu 2012 18:14
交互設計師修煉之“變色龍”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