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用戶體驗設計答疑對話 -網上推廣


[前言]:搭往公司的班車,遇到一個其他部門的同事,由于他問的很多問題,引發的一篇文章。這些問題,其實我也經常被其他人問到,這其中,既有我們親密合作的伙伴,如產品經理、開發工程師(程序員),也有對于產品決策有絕對發言權的老板,也有平時和我們工作交集不多,但是卻是一個成功的產品生態鏈上重要的一環的角色,比如來自客服部門和銷售部門的同事。所以做些加工,整理成文,希望有助于大家了解用戶體驗設計部(簡稱 UED)在網站開發流程中的角色和作用,從而有助于不同部門的協作和配合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低調的分割線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對話角色介紹:

 


Tom:請問你是什么部門的?

Heidi:我是國際站用戶體驗設計部的,就是UED,聽說過嗎?

Tom:哦,了解,是不是國際站的網站布局都是你們來改的?

Heidi:應該是的。

Tom:我是負責客戶培訓的,我想問一個問題,你們為什么要經常改我們的網站啊,我給客戶培訓,經常打開網站,就發現布局換了,我的講義也需要經常更新。

Heidi:這……改動總是有改動的理由的嘛(笑)。也許是要提高轉化率,也許是為了新的產品上線做拓展,也許是用戶的需求更明確了……其實首頁來講的話,平均2年也需要大翻新一下的,老是同一張面孔,多枯燥啊。不過我們每次大的改動,都會通知到可能會受影響到部門的,比如銷售、客服等,都有相關的郵件抄送給接口人。我回去確認一下你們部門是不是也在抄送名單里。

Tom:恩,謝謝了。對了,做你們的工作的,專業背景都是什么啊?都是學計算機的嗎?

Heidi:不是。其實我們部門分四種角色,每種角色的專業背景是不一樣的。

他:都是什么?

Heidi:比如,用戶研究員,專業背景可能是心理學,人類學,社科等學科——但是也有其他專業背景。交互設計師專業背景可能是工業設計,也可能是其他設計專業,比如平面設計——但是也有完全和設計不沾邊的專業,比如心理學也有。前端工程師的專業背景可能是計算機,也可能是其他專業,比如我們團隊曾經有從演藝圈出來的杰出前端。還有一個角色是視覺設計師,專業背景有可能是平面設計,也有可能是動畫設計。啥專業都有可能,不能籠統去講……

Tom:你剛才說,有可能是學工業設計的,我覺得很奇怪啊,工業設計我想的不是都一些現實的產品嗎,比如汽車,洗衣機等……

Heidi:畢竟國內專門的交互設計專業很少,專業的也不多,還是會借鑒很多來自成熟的工業設計領域的一些理論。工業設計可能本身發展比較成熟,而且研究的方向也是人機交互類的,也需要研究用戶的特點,行為和習慣,進而設計或者改進產品設計,讓它簡單易用。所以,和交互設計是有很多相同的部分。我個人感覺交互設計是從工業設計領域衍生出來的,而且并不局限于網站和軟件界面……可能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叫法吧。

Tom:那其實,網站、軟件和洗衣機設計是同一個道理,只不過是虛擬的和實體的……

Heidi:也許可以這么理解。

Tom:做一個網站很難嗎?你們為何需要這么多人?是不是就給程序員一個圖,寫一些代碼就可以了?

Heidi:……恩,單純做一個網站是挺簡單的。做好,不容易。做個房地產宣傳的網站,挺容易的,做個小企業的形象網站,也挺容易的。做好支付寶網站,不容易,做好阿里巴巴網站和淘寶網站,不容易。網站這個概念也不能籠統去講越是要用戶去使用的網站,設計難度就越高。而且,也并非一個ued的團隊在“做”網站,我們幾百個人的工作都聚焦在這個網站上。有做產品規劃的,有做運營的,有做客戶支持的,也有做海外推廣的,有做數據分析的——只是大部分的人的工作,需要最終流轉到我們手里得以分析、實施。(Heidi注:做網站看起來簡單是因為對于其他人來講,只能看到20%的工作,但是這個20%是靠那些看不到80%決定的,參見圖1。)

圖1.網站用戶體驗層次:用戶看到的是簡單的20%

 


Tom:那你們UED平時都是怎么工作的?

Heidi:做新的產品和優化老的產品的流程其實不太一樣。如果是新的產品規劃,很早之前就開展了工作了,交互設計師,用戶研究員配合產品經理(此階段,大部分是以產品經理為主導)做一些目標人群的調研,分析,看我們的產品針對的目標人群都是誰,他們都有什么需求,都有什么特點。這樣才能夠幫我們找到產品的真正定位,確定核心的功能以及功能的優先級等。

Tom:有點像目標市場劃分?

Heidi:確實是有營銷的分支在其中。其實賣產品要想事半功倍,一定要先有需求才有產品。而不是先生產出產品,再去市場上找能夠賣給誰。

Tom:那你們什么時候開始設計呢?

Heidi:剛才說我們前期要投入一些人力去做分析和調研,接下來,在產品經理去細化需要什么功能時,我們就可以開始設計工作了。但是不像你剛才說的,直接去出一張圖。而是先由我們這個角色,也就是交互設計師去做一些線框圖。

Tom:線框圖,就是草圖對嗎?

Heidi: 你可以理解成草圖。就好像大樓要施工之前,也需要有一個藍圖一樣。先得把藍圖確認了才能開工。

Tom: 這個我理解。做草圖是和別人去討論是吧?視覺設計師設計不也是要出很多稿草圖嗎?

Heidi:我們設計的草圖和視覺設計師做的不一樣。我們是在他開工之前更早的一環。但是你說得沒錯,我們確實可以不出這個草圖,而直接讓視覺設計師去做。但是這個視覺設計師會非常非常痛苦。因為他需要花很多精力在草圖上,然后他接受很多意見和建議,而且他去優化的方向無從把握,很多,結果導致遲遲確認不了。

Tom:為什么會這樣?

Heidi:視覺嘛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,視覺的評價標準是大部分建立在主觀評價上的。你覺得紫色好看,老板覺得紅色大方,視覺設計師需要找到一個契合點去讓所有決策方達成共識。

Tom:這本來就應該這樣,即使有你們,他們的痛苦也不會減少多少吧?

Heidi:的確。但是我們的存在會幫助視覺設計師減少大部分痛苦(當然我們存在的價值不限于此)。因為我們會縮小他們確認的內容范圍。如果沒有交互設計的存在,就會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拋給視覺設計師。在視覺確認時,會發現布局a和布局b,布局c存在各種偏好,而顏色a,顏色b, 顏色c 也存在不同的偏好,版塊a的位置,存在不同的偏好……結果布局、顏色、結構的排列組合會非常非常多……( Heidi注:如圖2所示,視覺設計師的大部分痛苦來源于對各種意見無法控制,從而有效達成決策)

 

Tom:恩,我理解了,會不會有人說:我覺得這個版本的結構很清晰,但是顏色很不好看,你看看能不能把另一個版本的顏色換過來看看?

Heidi:經常!但是這樣來回排列組合,會誕生出更多的排列組合……

Tom:恩,想法有時在設計的時候也會收不住,也會誕生出一些自己的新的想法。

Heidi:是的。所以我們通常會在交互設計階段先從理性上確認一些問題,比如布局,信息結構,內容的邏輯性等。這些內容可以不那么感性去評價,更多是靠一些說服性的東西去說服大家接受。

Tom:那你們怎么說服別人接受?

Heidi:如果有數據,就用數據;如果有用戶的生意就用用戶的聲音。如果有已經了解到用戶的特點、行為,都可以拿來應用到設計方案的說服框架里。另外,大家都會尊重專業的觀點。另外,知識就是力量,專業讓人信任,把自己武裝得更加專業一些,會有比較大的幫助。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agepe 的頭像
    pagepe

    pagepe的部落格

    page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